桦城来了一位读书人。
读书人背着一个小包袱,满身风尘,约莫是走了太远路的原因,他慢慢慢地走在繁华的大街上,已是申时,阳光斜洒,人声鼎沸。
他独自穿行这片繁华,却未驻足。钿车罗帕,朱门酒肉,他一路已有亲历,隔江商女,路有饿殍,亦不止见闻。
北上途中,他顺道拜访了传道于金陵的禾师兄,彼时禾师兄正布道于贫瘠的金陵,他的道场是这片土地上少有的一座雄壮宫殿。觥筹之后,他便直言问一向节俭的师兄为何要建如此豪华的宫殿,师兄淡淡地说道:“传道之事,道需先远于人,以威服人,而后以德育人,方能道亲于人,这是我这些年在这片贫瘠而荒蛮的土地践行出的最实用的法则。”
话音未落,禾师兄便反过来问道:“师弟一路北上至此,想必多有见闻,读书躬行,是否有些心得?”
他思考许久后回答道:“一路以来,我见有人于宫殿前手持刀剑,有人于深山习武修道,有人在旷野高举迎风爆燃的火把,有人俯首有人仰视,至于高低对错,我心里还未有明确的答案。”
师兄点了点头,没有再多说什么,亲自把他送出了城。已是不惑之年的禾师兄沉默地望着渐行渐远的他,芳侵古道,王孙远行。
行至桦城,他认为此行的路已经走够,只是书读的还不够多。书读不多便要读书,哪里能读书,藏书阁自然是最好的选择。
桦城的藏书阁已经很久没有专人来管理了。很多书只是随意的散落在桌子或者角落,书橱上的旧书也东倒西歪,他便一一将书整理归类,摆放到位,然后将藏书阁的每个角落打扫干净。
藏书阁因为他的到来而重获新生,不断有人前来借阅书籍,他便一边读书一边管理书籍借阅。
书橱最上面那排其中的一本书籍引起了他的注意,那一列原本只有四本书,随着书籍的借阅捐赠以及重新整理,这一列的书籍以及书籍的顺序不断在改变,这本属于最初四本之一的古书几经他手,最近一次借阅之人久久不肯归还,他只好亲自找上门去,几经周折,才把这本书要了回来。
如今,这本古书依旧静静地立在书橱的最上面一排,周围的书却已是新面孔,然而每天的阳光仍然透过窗户照射在这本书略显沧桑的表面上,周而复始。
他把这本书取了下来,摩挲着书的表面,感受着其独有的质感,然后回到座位上,轻轻地打开了这本书。
书页已经泛黄,还有些破损,里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。他仔细地读着,从那极具美感的文字中读到了波澜壮阔、金戈铁马、受命于天、封狼居胥,读到了勇冠三军、势如破竹、国家柱石、力挽狂澜,读到了风流人物、气吞如虎、死谥文正、精忠报国,也读到了烽火三月、百姓兴亡、海水群飞、鹿走苏台……
然而读到最后,可能是被借阅太多次或者借书者不注意的缘故,他发现后面的书页已经破烂的不成样子,文字也不太能读的清,不过还好,当初读书时他是唯一一位被传授修书古法的徒弟,如今不过是重拾老本行罢了。
他小心翼翼地将空缺补上,缝隙缝合,文字重描,书页在他的努力下逐渐完整,他看了看,被他修补好的这页的故事是属于布衣庶民的,劳累中他的汗滴落在书页上,随即渲染开来。
不知不觉中他已挑灯修补整夜,长夜将尽,窗边已经透露出一丝光亮,他起身伸了伸懒腰,来到书橱准备将书放回原处,偶然间发现书橱间还散落着一页书页,正好与他修书中发现的一页空缺所符合,他拿起纸,轻轻放回书中,现在它是一本完整的书了。他对这本新修的旧书十分满意。
窗外初升的太阳正散发着千丝万缕的光芒,他回来吹灭了烛火,伏在案上沉沉睡去。
评论(0)